三一重卡打造全球首辆5G智能驾驶电动重卡,核心技术行业领先

发布日期:2024-04-24  来源:华声在线
核心提示:日常生活中,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多数是由于驾驶员技术不到位。现在,想要成为人人艳羡的老司机,不必苦练多年,装上智慧车脑,
 

日常生活中,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多数是由于驾驶员技术不到位。现在,想要成为人人艳羡的“老司机”,不必苦练多年,装上“智慧车脑”,新手也能在复杂路况稳稳驰骋。
长沙经开区,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这里诞生了全球首辆5G智能驾驶电动重卡,并建成了5G智慧物流示范项目。相较于传统卡车,它不仅极大解放人力,而且更节能、更安全。
连续驾驶4小时,最多接管1次
“自动模式启动,现在出发。”车载系统语音响起,智驾重卡按照规划路线开始行驶。遇到行人、车辆,卡车缓慢减速,自动避让。绕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一圈,驾驶员完全不需要操心。
从外观看,这辆蓝色的卡车,头顶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车身装载多个传感器。这些“黑科技”就像给卡车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最远可以采集800米以外的路况信息。
进入车内,驾驶位右侧有一块平板电脑,卡车周边的行人、车辆、路障等情况一目了然,还时不时发出语音提醒。
“这块‘平板’就是智能驾驶系统,相当于智慧卡车的‘大脑’。”三一重卡自动驾驶项目经理陈爱军形象比喻,综合雷达、传感器等设备收集的信息,系统迅速作出最科学的判断,相当于给每辆车配了个“老司机”。
这位“老司机”技术有多好?
央视财经频道曾来到园区做过一个测试——在转弯道路的两旁摆放一排排玻璃杯,测试智驾重卡拐弯是否够灵敏。为了加大难度,还在车后方加挂了两节摆渡车。结果显示,卡车及时调整转向,牵引摆渡车行驶在规范的道路上,全程没有压线。
“这相当于要用头车去控制两台挂车的轨迹,不仅要算自身的路径,还要算后面的。”陈爱军说。
除了人和车等较大物体,三一智驾重卡还能精准识别肉眼容易忽略的小体积路障。记者放置一瓶矿泉水在道路上,卡车“丝滑”绕过,不带一丝犹豫。
据介绍,这款重卡连续行驶4个小时、300公里,驾驶员最多只需要接管方向盘1次,极大减轻作业压力,减少事故发生。经测算,智能驾驶系统加持下,可以减少80%的安全事故发生,降低20%物流成本。
丰富应用场景,“车脑”越来越“聪明”
午饭时间到,三一重卡的员工们有序乘坐摆渡车,在智能重卡牵引下,驶向食堂;长益高速上,装载着货物的无人重卡疾驰而过,测试高速公路上无人驾驶是否可行……从封闭的园区到开放道路,三一重卡拿自身当“小白鼠”,逐步丰富无人重卡的应用场景。
“无人驾驶是新鲜事物,我们先自己用,提高技术成熟度,再逐步给客户用。”陈爱军介绍,园区内已实现L4级无人驾驶(无需驾驶员操作)。开放道路方面,已经完成从星沙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到宁乡三一起重机产业园高速公路测试,初步具备商业化运营条件。
除此以外,三一重卡免费提供样车给客户试用,在不同应用场景中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比如在新疆察县和内蒙古等地的封闭矿区投入多辆智驾重卡,试运营总里程数达20000公里,各方面性能日趋成熟。
作为数据驱动的“智慧车脑”,基于实际应用的数据越多,智驾系统就越聪明。在经年累月的场景测试下,三一智驾重卡“进化”出一些特殊能力——当驾驶员因某些突发情况,操作卡车偏离既定路线,系统并未着急纠正“错误”,而是反复提醒、确认驾驶员意图,最终和驾驶员达成统一意见。
这就是自动纠偏功能。“智能驾驶不仅要让司机少操心,还要在特殊情况时给他出谋划策。”陈爱军告诉记者,目前很多智驾系统不能很好识别驾驶员意图,存在误纠偏的情况。真正聪明的系统要能辨别驾驶员意图,判断他是因操作失误偏离路线还是故意为之,不能越纠越错。
全产业链发力,大规模商业化指日可待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汽车产业链越来越长,涉及机械制造、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多个领域。仅靠某个企业单打独斗,很难研发出性能优越的自动驾驶产品。
以三一重卡为例,其与小马智卡、湘江智能等多家企业合作,联合开发自动驾驶算法。“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自动驾驶技术的集大成者,让别人的技术为我们所用。”陈爱军表示。
近年来乘用车智能化发展迅速,带动自动驾驶产业链越发成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基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无人驾驶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未来可期。
“乘用车很多技术可以复用到卡车领域,对智能卡车的发展是一大利好。”陈爱军介绍,相较传统卡车,智能卡车价格偏贵,推广起来有难度。依托日益完善的供应链,将会极大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眼下,三一重卡正加速发力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预计两年内在新疆、内蒙古等封闭矿区实现商业化落地,五年内实现开放道路大规模应用。
目前,湖南还未开放自动驾驶卡车高速测试道路。陈爱军介绍,正在与政府积极沟通,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道路开放测试。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3

充电桩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充电桩网.本站网络实名:充电桩网-最专业的充电桩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