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能源企业可立足自身行业特点,深化跨领域协作,打造共建共享生态圈,建立健全监管营运规范体系,赋能加油站充换电业务稳健高效发展。
《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加油站数量首次下降。而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从2020年9月累计产量突破500万辆,到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再到2023年7月超2000万辆,发展速度之快,令全球瞩目;截至今年3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931.2万台,同比增加59.4%。
汽车市场作为能源需求端,其演变方式决定了油电一体化综合供能将是加油站的重要转型方向。传统能源企业通过在加油站开展推进充换电业务,积极利用现有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逐步形成能盈利、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将助力传统能源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加油站发展充换电业务的机遇
1.“双碳”顶层设计及政策扶持坚定充换电设施建设发展信心
通过发展新能源交通工具来减少碳排放,已被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纳入“1+N”政策体系。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明确指出推广新能源汽车对低碳转型的重要性,并强调需加快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展。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突破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瓶颈。
2023年2月,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怎样落实《实施意见》,如新增公共充电桩(标准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标准车)比例力争达到1:1,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车位占比预期不低于小型停车位的10%,充换电设施建设发展将进入新一轮加速期。
2.新能源汽车“补电难”问题仍然存在,加油站场地优势凸显
均衡的充换电基础设施覆盖和便捷的补能体验是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大规模渗透的前提,而我国新能源汽车“补电难”问题仍然存在。根据2023年3月中消协发布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消费与公共充电桩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消费者使用公共充电桩时,可提供的服务站点太少、站点位置不好找等已成为主要痛点。从充换电场站规划层面看,加油站作为传统的能源补给站点,分布广泛,本身具有场地优势,有利于充电网络的布局和覆盖,并可以省去租金成本和选址的麻烦。
3.技术驱动“充电”变革,新能源汽车补能行业孕育新机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更新,汽车本身的功能和关联产业也在持续扩展,并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集成化载体。新能源汽车补能技术的创新发展将在解决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技术的挑战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能源系统供应侧,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进程正在加速,同时,能源消费终端也正在实现深度电气化。通过车网互动(V2G)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已经能够成为大规模、低成本的分布式储能设备,有望支撑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渗透引发灵活性调节资源短缺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预计到2040年,我国电动汽车车载储能容量将与每日电力消费量相当。即使考虑到恶劣天气条件,电动汽车对电网功率的支撑能力也足以应对3天至5天的日间电量调峰需求。
我国加油站发展充换电业务的挑战
1.加油站充换电业务专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加油和充换电业务分属两个行业,其经营管理模式会有较大区别。在人力资源方面,由于目前加油站充换电业务正处于探索研究试点阶段,可能存在原加油业务团队现有知识及能力不能满足该业务工作开展需要的问题;在销售渠道方面,专业充换电企业已先行建立了专业的销售渠道,有完整的品牌效应和吸引客户的途径,对后进入市场的企业形成较大的阻击压力;在效益提升及成本控制方面,专业充换电企业通过自产自销充换电设备的方式,增加收入的同时也降低了投资成本,部分头部企业搭建了成熟的运营管理平台,减少支出的同时还可收取其他充换电运营单位接入管理费;在市场分析及评估上,相对于专业充换电企业,加油站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充换电市场未来发展进行准确的判断。
2.充换电行业焦点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一方面,充换电基础设施行业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行业快速发展,产品种类众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产品的品质、安全性、一致性、操作性、兼容性等难以把控。目前,充换电基础设施国家和行业标准主要关注技术要求,尚未建立强制性认证要求,大量生产制造企业的涌入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充换电兼容问题依然广泛存在。自2015版充电国家标准发布以来,一次充电成功率逐年提升。而当前大功率充电标准存在两条技术路线,新老标准和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充电兼容问题将对充电成功率产生较大影响,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此外,换电行业尚未形成换电兼容统一标准,不同品牌换电车型无法实现互联互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影响营收。
3.现阶段入局充换电市场很难快速实现盈利
资金投入大、利用率不高、回报周期长,是充电桩市场的现状。部分充电站快速盈利并不能代表整体经营情况,大多数充电站由于利用率不高,迟迟不能盈利。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市内充电桩的平均社会利用率不到10%,即一天24小时中,只有不到2.4小时有人使用,高速充电桩的利用率更是不到1%。而对于换电市场,换电站运营需具备撬动上下游产业链的能力,运营商需向电池资产银行租赁电池,与产业链各环节沟通合作。目前换电站运营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旧是盈利难。相比于充电站,换电站属重资产投资,投资回报周期更长。此外,对于商用车换电模式,由于实际运营中的运力不稳定,运力提供方和承运方之间无法保证长期合作,换电站很难保证稳定持续的盈利。
我国加油站高效发展充换电业务对策建议
一是立足自身特点,一“站”一策,赋能加油站高效发展。大数据表明,新能源汽车用户更倾向选择免停车费(限时免费、免费及部分减免)、场站通行压力小、有配套设施的充电场站进行充电,与传统城区集中固定加油模式差异很大。这使得加油站转型需要根据站点自身资源条件逐一讨论,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效能。对于市区加油站,宜重点拓展服务内容和模式。除了提供基本的充电服务外,加油站还可以考虑拓展其他服务内容和模式,如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休息、购物、餐饮、洗车等服务。对于城际加油站,服务区客流量大,有较为丰富的新能源客户群体和应用场景,未来发展方向应以快充、快换为主。对于城郊及乡村加油站,一方面土地面积局限,另一方面现有加油站在用变压器功率和容量不能满足增设汽车充电设施的使用需要,必须进行增容改造,宜以慢充为主、快充为辅。
二是深化跨领域协作,打造充换电共建共享生态圈。加强跨界合作与联动,形成优势互补。逐步与充换电企业、车企、电网等联合设立合资公司形成全产业链生态圈,积累运营经验,促进企业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技术知识,逐步具备独立组织实施充换电业务项目的能力。此外,还需积极关注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充电设施的性能和效率,以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
三是建立健全监管营运规范体系,坚守安全底线。目前,有关加油站和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相应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标准法规已经存在,一些地方也出台了关于加油站、充换电站合建的技术要求,但更多只是一种静态的规范。在动态的安全管理方面,特别是大功率充电场景下“充电”与“加油”同时运行的情况下,油电合建站安全等级的统一划分、现场的规范操作、进出站车辆和司乘人员等外部危险因素的管控等,都需要进一步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保障。此外,还可以联合政府有关部门、汽车行业、电力行业、科研机构等推动加油站充换电领域的行业或国家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