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承包商”,入局储能产业,中国能建行不行?

发布日期:2022-06-16

核心提示:6月8日,武汉,随着一场隆重的揭牌仪式的举行,中能建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储科技)宣告成立。在我国已经日益完善和成熟的市
 6月8日,武汉,随着一场隆重的揭牌仪式的举行,中能建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储科技”)宣告成立。

在我国已经日益完善和成熟的市场机制下,公司的成立和注销早已是司空见惯之事。然而,如果我们把中储科技的成立放在6月7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重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的大背景下,以及再考虑到中储科技的控股股东为“建筑央企八大巨头”之一的中国能建(SH:601868),中储科技的成立似乎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离政策最近、对政策也最敏感的国企央企,如果其在某项政策出台后迅速有了新动作,那么某个行业或者某个领域便很可能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此外,从中国能建自身的角度说,成立中储科技,布局新市场,似乎也在进行着一种身份的转变。

难以甩掉的“承包商”身份

作为我国能源建筑领域的“基建狂魔”,中国能建却总是给人一种“承包商”的感觉。其所承建的项目遍布全国、多如繁星,而且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是,在这些项目中,中国能建的职责多为“承建”,如同为人做嫁衣一般,辛苦了自己,成全了别人。

中国能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在长春组建的东北电业管理局设计处(后改名为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电力设计机构。

2011年,包括东北电业管理局设计处在内的15个省(区、市)的电力设计、建设、装备制造企业纳入了中国能建旗下。同时纳入的还有葛洲坝集团以及中电工程公司。

华夏能源网(www.hxny.com)了解到,中国能建共持有12项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6项,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2项,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2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2项。

此外,中国能建还持有8项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20项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1项海洋工程勘察甲级资质、193项(其中总承包87项,专业承包106项)各类工程施工承包一级资质。

在建筑工程领域,资质如同入场券。企业没有相关资质,即便再炙手可热的项目,也只能可望而不可即。而且,中国能建所拥有的更是资质的顶端——甲级资质。

有了这些资质加持的中国能建,在建筑工程领域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订单如同雪片一样飞来。其业务范围也十分广泛,水利水电、电力、建筑、市政、公路、港口与航道、矿山、机电、地基基础、桥梁、隧道、钢结构、环保,几乎涵盖了传统基建的所有领域。

中国能建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在水电工程领域施工市场份额超过30%(大型水电超过50%),承担国内已投运核电90%以上常规岛勘察设计、66%以上常规岛工程建设和几乎所有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

所以,在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是能源基建领域,中国能建一直是“大神”般的存在。

虽然在行业内,提及中国能建,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在行业外,其存在感却极其微弱。

人们知道秦山核电站是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却很少有人知道其选址、前期方案论证及相关设计,中国能建全程加以参与;人们知道三峡工程是我国水电建设的“新名片”,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能建承担了其65%以上的工程量。许多人不知道的还有,世界首个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等,也都是中国能建的大手笔。

就如同一首好听的歌曲,演唱者家喻户晓,享受着明星的光环,而其创作者,却总是寂寞地被人遗忘在角落。

中国能建就是这样,“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中国能建一直寻找机会来转变身份,摘掉“承包商”的帽子,独立运营项目,从幕后走到前台。

新能源是突破口吗

相对于“承建”一锤子买卖,独立运营项目似乎更能细水长流、成为公司营收持续不断的“活水”。虽然中国能建业务所涉及的领域很多,建筑、市政、公路、港口与航道、矿山桥梁、隧道等等,但是似乎都没有适合自己独立运营的项目。

中国能建,一直在苦苦寻找突破口,但直到2020年,才迎来了一个机会,找到一个切入点。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根据CEADs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显示,近些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占比依然在不断攀升,生产和供应的电力、蒸汽和热水成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能源电力领域也成为了我国践行“30·60”战略目标的主战场。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消费也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资料显示,2021年1—12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83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7.1%。

一方面是社会不断提高的用电需求,一方面是“30·60”战略目标,如何同时满足两个“相悖”的需要,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大布局新能源。近年来,太阳能与风能发电规模的迅速扩张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回应。

国家能源局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3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全国风电新增装机47.57GW,累计装机容量约3.3亿千瓦。而且专家预计,在今后几年,风电、光电市场潜力依然巨大。

国家的战略要求,市场的巨大需求,让中国能建雄心勃勃。为此,中国能建提出:未来公司将加大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项目开发力度,孵化开发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凭借在电力领域强大的基建能力,中国能建布局新能源产业可谓游刃有余,其投资建设了一批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并开始试水独自运营。

在此期间,伴随全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推广,储能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个巨大阻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2年,国家先后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性文件。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又联合重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迎来了新时代。

一直深耕新能源的中国能建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在《通知》发出的第二天,中储科技便宣告成立,中国能建高调入局储能产业。

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当中国能建入局储能产业的时候,在整个储能产业链上,早已巨头林立。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是储能产业绕不开的两大巨头。无论是在储能产业链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两家企业均有布局;无论是在储能技术还是市场方面,两家企业的优势都非常明显。

储能的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储能电池、储能逆变器和系统集成上。

目前,储能电池市场头部效应明显,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比亚迪(SZ:002594)、宁德时代(SZ:300750)、国轩高科(SZ:002074)、亿纬锂能(SZ:300014)、派能科技(SH:688063)、南都电源(SZ:300068)等,凭借在锂电池领域的长期深耕,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尤其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其储能电池销量远超其他企业,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几乎形成垄断。中储科技想在储能电池市场突围而出,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在储能逆变器领域,阳光电源(SZ:300274)、固德威(SH:688390)、盛弘股份(SZ:300693)、科华数据(SZ:002335)、上能电气(SZ:300827)等企业一直处于行业的前列;在系统集成领域,更有南都电源、派能科技、阳光电源、固德威、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海基新能源、平高储能、许继电科等众多明星企业。要想在这两个领域出人头地,摆在中储科技面前的也是一条坎坷之路。

不过,对于在储能产业,中国能建早有自己的定位和规划。在中储科技成立的揭牌仪式上,中储科技还发布了《中能建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规划报告》。

报告指出:中储科技将积极践行国家“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按照中国能建“1466”发展战略,围绕“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储能、氢能“两个基本点”,加快产业布局,加快市场开拓,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动储能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助力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能源转型,致力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电源技术和装备供应商。

不难看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电源技术和装备供应商”是中储科技的愿景与定位。布局储能产业的企业众多,但是集中发力于电源侧,定位于“电源技术和装备供应商”的企业却少之又少。这个极具差异化的决策,似乎使中国能建避开了储能领域许多行业优秀企业的直接竞争。

但是,电源技术和装备范围很广,也难免会有其他企业涉及其中。另外,在中国,国企往往起着市场引领的作用。国企在市场的布局,必然会引发民企的跟随。在市场竞争上,民企往往凭借决策链短等优势,击败自带光环的国企。

所以,从这两方面说,中国能建背景下的中储科技,凭借差异化的策略,能够在储能产业分羹几何,人们不得而知。而中国能建能否凭借这一机会,摆脱“承包商”的身份,更是一个未知数。


 
 
[ 频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3

充电桩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充电桩网.本站网络实名:充电桩网-最专业的充电桩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