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答疑支招篇:新能源汽车行业充电桩有哪些趋势?(一)

发布日期:2023-07-03  来源:深圳市三人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核心提示:新能源汽车行业充电桩有哪些趋势?深圳市三人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著名品牌营销专家、首席咨询李桉华老师认为:近年来,全球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行业充电桩有哪些趋势?著名品牌营销专家、首席咨询李桉华老师认为: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充电桩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 配套基础设备,受政策端和需求端双重因素驱动,未来有望进入加速建设期,远期市场空间超千亿元。
 
目前,行业迎来积极变化,高压快充车型加速投放引领快充趋势,直流快充桩逐渐替代交流慢充桩提升单桩ASP,单桩利用效率提升带来运营端盈利提升,中国企业出海布局加速,有望给行业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建议把握两条逻辑:
 
1)设备制造:充电桩迎来加速建设期,中、欧、美市场未来放量确定性强,直流快充提升充电桩ASP+国内企业加速海外认证,充电桩制造企业有望率先迎来盈利爆发。
 
2)运营及“设备+运营”一体化:运营端企业竞争格局集中且清晰,商业模式逐渐成熟,长期有望受益于单桩利用效率提升带来的盈利提升,看好充电桩运营企业以及“设备+运营”一体化企业。 
 
充电桩: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必备的配套基础设施。类似燃油车时代加油站中的加油机,充电桩是用来给电动汽车补能的设备装置,是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必备的配套基础设施。充电桩按服务对象可分为公共充电桩、私人充电桩和专用充电桩,按充电方式可分为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等。
 
充电桩产业链上游是设备元器件制造环节,包括充电模块、功率器件等,其中充电模块是核心,成本占比约50%,上游元器件标准化程度高,竞争充分;中游是充电桩整桩制造企业以及运营商环节,二者存在一定业务重合,目前运营端竞争格局较为集中且清晰,下游主要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充电服务运营解决商为主。 
 
市场:政策与需求共振,全球充电桩迎来加速建设期。中国市场,政策端,从2015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端,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高速增长,有效刺激了充电桩配套建设,根据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2年 Q3末,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149万辆,充电桩保有量达 448.8万台,车桩为比 2.56,较2015年的11.6实现大幅下降。
 
欧美市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逐步提升,但充电桩建设进度落后,2021年中/欧/美公共车桩比分别为 6.8/12.3/15.9,欧美充电桩存在较大缺口。2022年来,欧美地区对充电桩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补贴金额以及税收优惠逐渐提升,预计在新政策刺激下,未来几年欧美地区充电桩将迎来加速建设期。 
 
空间: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空间超千亿元,欧美地区增速更快。考虑到全球不同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以及充电桩的建设进度,我们对中国、欧洲和美国市场充电桩行业空间进行测算。
 
预计到2025年,中国/欧洲/美国充电桩市场空间分别有望达到607亿元/36亿美元/28亿美元,22-25年CAGR分别为37%/41%/75%,欧美地区增速更快。考虑汇率换算后,预计2025年全球充电 桩市场空间超千亿元。 
 
行业变化:高压快充大势所趋,单桩利用率提升,中国企业出海加速。当前时点,行业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变化一:高压快充加速,2022年高压快充车型加速投放市场,电压平台普遍在800V左右,个别车型甚至高达1000V,充电功率更大、充电效率更高,预计将成为未来行业主流,我们预计到 2025年高压快充车型销量有望达518万辆,在新能源乘用车中渗透率达到34%。
 
变化二:直流桩替代交流桩,直流充电桩充电功率普遍在50kW 以上,充电速度更快,正在逐渐替代交流桩,据充电联盟统计,截至2022年10月,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中,直流快充桩占比约 42.3%,较2018年+5.7pcts;同时直流桩的单桩价值量普遍在3万元以上,远高于交流桩的0.2-0.5万元。
 
变化三:单桩利用率提升,单桩利用效率是影响充电桩利润和投资回收期的核心因素,据我们测算,当单桩利用率达到8%以上(约2h/天),充电桩有望开始实现盈利,单桩利用率提升到10%,投资回收期将由8年缩短至5年;2020/2021年我国公用桩平均利用率分别为6.7%/12.4%,未来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将显著提升充电桩运营商的盈利能力。
 
变化四:国产企业出海加速,海外市场对充电桩标准要求严格且各不相同,例如欧盟CE、美国FCC认证等,获得本土化认证许可是中国充电桩企业实现成功出海的首要壁垒,2022年以来,中国充电桩企业加速进行海外认证;海外充电桩进入加速建设期,充电桩产品价格较高,中国充电桩企业出海有望获得较大的量利弹性。
 
风险因素: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高压快充技术发展不及预期;充电桩补贴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充电桩出海进度不及预期。
 
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发展必备的充电基础设施 
 
充电桩提供充电服务,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必备的配套基础设施。类似燃油车时代加油站中的加油机,充电桩是用来给电动汽车补能的设备装置,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上必备的配套基础设施。充电桩按服务对象可分为公共充电桩、私人充电桩和专用充电桩。
 
产业链:上游属于设备元器件制造环节,中下游运营端格局集中且清晰 
 
充电桩产业链主要构成包括:
 
上游:主要为充电桩设备元器件供应商,包括充电模块、功率器件、接触器、变压器、连接器等,代表企业有许继电气、科士达、英可瑞、沃尔核材等。 
 
中游:充电桩生产和运营方存在业务重合部分,很多主流的充电桩企业采取“生产+运营”一体化模式,代表企业有盛弘股份、绿能慧充、南方电网、星星充电、特来电、公牛集团等。 
 
下游:充电桩下游主要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充电服务运营解决商为主,代表企业有比亚迪、特斯拉、东方电子、施耐德电气等。
 
上游同质化程度较高,充电模块是核心,成本占比约50%。从充电桩各部件的成本占比来看,充电模块作为充电桩的核心部件,其成本占比最高,约达50%,其余部件如APF有源滤波/电池维护设备/监控设备成本占比分别为15%/10%/10%。
 
充电元器件行业厂商较多,进入壁垒较低,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行业竞争较为充分,经历多年价格战,充电模块成本不断下降,根据中商情报网统计数据,2021年直流充电桩充电模块成本约0.37元/W,较 2016 年的1.2 元/W 已下降约 69%。 
 
市场:政策与需求共振,全球充电桩迎来加速建设期 
 
中国:政策引导+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充电桩行业快速发展 政策端:纳入“新基建”,引导充电桩行业快速发展。 
 
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充电桩行业快速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充电基础设施进行适度超前的规划布局显得愈发重要,我国从2015年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推广新能源汽车,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开启了充电桩的新基建阶段。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末,我国将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地方各省市积极落实,2025年长期目标规划明确。地方层面,各省市陆续在自己的《十四五规划》及其他政策文件中明确中长期新能源充电桩的建设目标,如北京市规划到2025年建成充电桩 70 万个。
 
上海市规划到2025年满足125万辆以上的电动车充电需求,车桩比不高于2:1;深圳规划到2025年累计建成公共和专用网络快速充电桩4.3万个左右,基础网络慢速充电桩79万个左右,车桩比目标为1.2:1。 
 
需求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突破,车桩比逐渐下降
 
需求高景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突破。202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从政策驱动转化为市场驱动,伴随着产业链发展逐步成熟,新技术不断进步,新车型供给不断增加,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保持高景气度。2021/2022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351/527万辆,同比+165%/+109%,保持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不断突破新高,2022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达到 28.5%。 
 
海外:欧美充电桩建设缺口较大,未来几年迎加速建设期
 
欧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逐步提升,但充电桩建设落后、车桩比较高。
 
欧洲:电动化趋势持续推进。欧洲2022年前三季度电动车销量达 164.3万辆,同比增加7.2%。考虑到2022年欧洲市场电动化趋势持续推进,我们预计欧洲市场2022-2023年电动车销量分别实现209/243万辆,同比+10%/+16%,2022年整体景气度受到地缘政治影响明显。
 
美国:拜登政府上台,政策环境趋好。拜登政府提出在2030年全国建立50万座电动车充电桩,政府采购300万台新能源车,力争使美国在2030年实现0%零排放汽车渗透率,2050年之前实现100%清洁能源经济和零净碳排放。
 
此外,法案取消了单一车企新能源汽车享受补贴最高20万辆的限制,提出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年度总销量的50%后,补贴才会逐步退坡,支撑了2021年8月份拜登政府提出2030年实现全美新能源汽车销量50%的目标。 
 
政策环境边际向好,欧美充电桩建设进入加速期 
 
欧美车桩比远高于中国,充电桩配套缺口较大。从公共充电桩配套情况来看,2021年中国/欧洲/美国三地的公共车桩比分别为 6.8/12.3/15.9,欧美地区公共车桩比远高于中国。伴随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持续推进,欧美地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逐渐提升,尤其是美国市场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预计超50%、引领全球,充电桩配套缺口较大。 
 
此前欧美地区充电桩建设滞后原因主要在于:
 
1)欧美本土充电桩设备材料、人工成本高,前期投入大。根据 ICCT报告测算,以美国地区为例,一个拥有6-50把功率为50kW 充电枪的充电站,其投入成本折算为单枪后大约为1.77万美元,按照1:7汇率折算成人民币约12.4万元,约是在中国投资额的2倍左右;其中,人工成本和设备材料成本较高,占比分别达40.7%和 58.8%。 
 
2)欧美充电桩企业常年亏损,大规模新建充电桩设施意愿不高。以美国充电桩上市公司 Charge Point 为例,2019-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34/-1.97/-1.32/-2.66亿美元,其他充电桩上市公司也处于常年亏损状态,因此大规模进行充电桩设施建设的意愿不高。 
 
空间测算: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空间超千亿元,欧美地区增速更快 
 
预计到2025年全球充电桩市场空间超千亿元。考虑到不同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以及充电桩的建设进度,我们对中国、欧洲和美国市场充电桩行业空间进行测算,预计到2025年中国/欧洲/美国充电桩市场规模分别有望达到608亿元/36亿美元/28亿美元,22-25年CAGR分别为37%/41%/75%。考虑汇率换算后,预计 2025年全球充电桩市场规模超千亿元。具体测算如下: 
 
中国: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608亿元,22-25年CAGR约37%核心假设如下:
 
1)考虑到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持续提升。假设2023-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分别为31.4%/26.7%/36.8%;
 
2)充电桩建设预计加速,车桩比有望逐年下降。假设2023-2025 年车桩比分别为 2.5/2.4/2.3;
 
3)伴随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随车建设的私桩数量较大,预计公共充电桩占比将略有下降;伴随快充趋势,预计直流桩在公共桩中占比逐渐提升。假设2023-2025年公共充电桩占比分别为 33%/32%/30%,其中直流桩占比分别为45%/47%/49%。 
 
欧洲: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36亿美元,22-25年CAGR 约 41% 
 
核心假设如下: 
 
1)考虑到欧洲新能源汽车景气度未来几年仍将持续,销量增速逐渐恢复。假设2023-2025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分别为 16%/20%/25%;
 
2)充电桩建设预计加速,车桩比有望逐年下降。假设2023-2025 年公共车桩比分别为11/10/9; 
 
3)伴随快充趋势,预计直流桩在公共桩中占比逐渐提升。假设 2023-2025年公共充电桩中,直流桩占比分别为24%/29%/34%。 
 
美国: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28亿美元,22-25 年CAGR约75% 
 
核心假设如下: 
 
1)预计在IRA补贴法案刺激下,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假设2023-2025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分别为53%/40%/30%; 
 
2)充电桩建设预计加速,车桩比有望逐年下降。假设2023-2025 年公共车桩比分别为 11/9/8; 
 
3)伴随快充趋势,预计直流桩在公共桩中占比逐渐提升。假设 2023-2025年公共充电桩中,直流桩占比分别为23%/26%/29%。 
 
行业变化:高压快充大势所趋,单桩利用率提升,中国企业出海加速 
 
变化一:快充车型和电池供给加速,预计高压快充将成为行业主流
 
新能源汽车快充技术从低压/低倍率朝高压/高倍率方向发展。根据充电方程式“电池充电电量=充电功率X时间=系统电压X充电电流X时间”可知,在电池容量一定的情况下,要想缩短充电时间,需要提升充电功率,可进一步通过提升电压平台和提升充电电流 实现快速充电。目前,行业正处于从低压(400V以下)/低倍率(1-1.5C)的第一阶段向 高压(800V)/高倍率(3C以上)的第二阶段发展。 
 
车型端:快充成为新车型核心卖点,高压快充车型加速投放市场。针对用户充电焦虑,同时解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各新能源车企纷纷推出快充车型,并将快充作为新车型的核心卖点。新的快充车型大多基于高电压平台,普遍在 800V左右。
 
个别车型峰值电压甚至高达1000V,这些高压快充车型充电功率大、充电效率高。以2022年9月发布的小鹏G9为例,在800V电压平台下,充电功率达480kW,充电效率方面,4C版充电5min续航里程达到200km。2022年开始,高压快充车型加速投放市场,预计后续高压快充车型将成为行业主流。 
 
电池端:快充产品百花齐放,充电效率大幅提升。我们梳理了近年来主流动力电池厂商发布的新一代电池产品,可以明显看到行业头部电池厂正加速布局快充电池产品,产品快充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预计到2025年高压快充车型销量有望达518万辆,在新能源乘用车中渗透率达到34%。2022年以前,国内高压快充车型销量主要以特斯拉Model3和ModelY为主,2022年以来,除特斯拉外,其他车企的高压快充车型进入加速发布期,预计2023年将大规模量产。当前,高压快充车型主要在价格较高的B/C级车中应用。
 
后期伴随电池成本下降,高压快充车型有望进行价格带的进一步下探。我们假设到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结构中,B/C级车中高压快充车型占比分别达70%/100%,A及以下级中高压快充占比达5%,据此测算高压快充车型销量有望达518万辆,22-25年 CAGR达89%,高压快充车型在新能源乘用车中渗透率有望达到 34%。 
 
实现高倍率快充需要更高功率的充电桩配套。新能源电动车朝着更高电压快充趋势发展,对配套充电桩充电功率要求也在逐渐提升。例如,目前特斯拉超充桩已经发展到V3超充桩,相较于上一代V2超充桩,峰值功率从145kW提升至250kW;2022年8月发布的小鹏S4超级充电桩,单桩的最大功率达到480kW,单桩最大电流为670A,峰值的充电功率为400kW,5分钟内可对小鹏G9实现充200km(CLTC)。 
 
变化二:直流快充桩逐渐替代交流慢充桩,单桩价值量大幅提升
 
无需OBC,直流充电桩充电效率更高。从技术角度来看,交流充电桩输出单相或三相交流电,需要通过车载充电机(OBC)转换成直流电给车载电池充电,由于车载充电机功率较小,一般有 7kW、40kW等,充电速度较慢,一般需要8-10h,一般安装在小区停车场等地;直流充电桩无需OBC,直接输出直流电给车载电池供电,输出功率普遍在50kW以上,一般有80kW、160kW甚至更高,充电速度在20-90min,一般安装在商业广场、公共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 
 
目前我国以私人充电桩(随车配建)为主,直流快充在公共桩中的占比有望逐渐提升。 
 
目前我国充电桩保有量以私人桩为主,截至2022年10月,私人桩保有量约302.8万台,占比约64%,公共直流桩约70.9万台,占比 15%,公共交流桩约96.6万台,占比21%。截至2022年10月,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中,直流快充桩占比约42.3%,较2018年的36.7%提升约5.7pcts,伴随下游新能源汽车快充车型的进一步投放,未来直流快充桩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直流快充在多数城市中心城区的公用桩结构中占比已超过50%。近年来,随着快充技术发展、快充车型加速投放、以及用户对直流快充服务诉求的提升,公用桩的供给重心开始向直流快充桩方向倾斜。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中统计,32座城市中心城区的直流公用桩占比均值约57.3%,23座城市的直流公用桩占比超过50%;其中,厦门市中心城区直流公用数量是交流公用桩的5倍以上,位居统计的所有城市之首。 
 
欧洲公共直流桩占比在10%左右。根据 Charge Up Europe 数据,2021年欧盟27国公共充电桩中,直流桩和交流桩的数量分别为 30.4/2.6万台,占比分别为92%/8%,直流桩占比较低。 
 
欧洲充电桩充电功率普遍偏低,100kW以上的高功率直流桩占比仅6%。从具体功率来看,截至2021年底,欧洲的公共充电桩功率大多数在22kW以下,占比高达87%,100kW以上的高功率充电桩占比仅6%。 
 
美国主要把充电桩分为L1(交流)、L2(交流)和 DC(直流)三类,其中L1、L2功率分别在1.44kW-1.92kW、3.1kW-19.2kW,DC快充桩功率一般在120kW-240kW,预计充电30min即可行驶100-200+英里(对应约 161-322km)。 
 
美国目前以L2交流桩为主,直流快充桩增速最快。根据美国能源部替代燃料数据中心(AFDC)统计,截至2022Q2,美国公共充电桩总数达到12.2万台,较2022Q1增长5.1%,其中,L1和L2交流桩合计约9.7万台,增速分别为-12.6%/+4.9%;直流桩约2.4万台,较2022Q1末增长约6.4%,增速最快。从占比来看,截至2022Q2,美国公共桩中直流桩占比约20.1%。相较于2019Q4的16.7%,提升约 3.4pcts。 
 
从交流慢充到直流快充,单桩价值量大幅提升约10倍以上。交流慢充桩功率普遍在7-40 kW,一般家用交流充电桩为7kW,公共三相交流充电桩约40kW,单桩价格约2000-5000元;直流快充桩功率普遍在50kW以上,单桩价格在3万元以上,随充电功率提升而增长,最高可达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元。伴随直流快充桩逐渐替代交流慢充桩,充电桩的单桩价值量提升约10倍以上。 
 
变化三:单桩利用效率提升促进充电桩盈利能力提升 
 
目前充电桩运营商主要的盈利模式还是赚取电费价差和充电服务费。充电桩运营商主要的盈利模式有赚取电费差价和充电服务费、政府补贴、车位经营、“充电桩+广告”、流量变现等,目前主流的盈利方式还是赚取充电电费价差和充电服务费。 
 
电费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充电服务费弥补运营成本。根据国家发改委文件《关于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价格〔2014〕1668号)规定,充电设施经营企业可向电动汽车用户收取电费及充电服务费两项费用。其中,电费执行国家规定的电价政策,一般公共充电站以工商业电价作为电费计算标准;充电服务费用于弥补充电设施运营成本,充电服务费标准上限由省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制定。 
 
充电桩盈利模型测算:充电桩利用效率是影响盈利的核心因素。我们以50kW直流桩为例,测算单桩盈利模型。
 
1、单桩初始投资测算经测算,单个50kW直流充电桩的初始投资成本约 5.7-6 万元,对应单W初始投资约1.14-1.2元/W,具体测算如下:
 
设备投资:直流桩充电设备(内含监控系统)成本约0.5元/W,因此,单个50kW直流桩的设备投资约2.5万元; 
 
土建和施工投资:包括平面布置、电缆电线采购装配、顶棚装配等,单桩摊薄成本约1-1.3万元; 
 
配电侧设备成本:包括继电保护、低压电器、电表等设备,单桩摊薄成本约 2.2万元。 
 
2、单桩成本测算经测算,单个50kW直流充电桩的固定成本约 1.38 万元,具体测算如下:
 
利息费用:假设贷款比例 50%,贷款利率 6%,年利息费用约0.18万元;折旧费用:假设折旧年限为10年,年均折旧费用约0.6万元; 
 
设备维护+人工费用:假设为初始投入的10%,测算约0.6 万元。
 
单个充电桩的可变成本一般包括两个部分:
 
1)电费:考虑到消费者对电费价格比较敏感,通常充电运营商对电费的收取基本是平价政策,即和电网收费一致,不做价差套利,为了简化模型,这部分不做考虑;
 
2)停车场服务费分成/运维成本等:部分停车场要求按一定比例对充电服务费进行分成以及其他后期运维成本等,假设该部分成本为服务费的 10%。 
 
3、单桩收入、盈利、投资回收期测算经测算,单个50kW直流充电桩的年均收入约1.75 万元,年均利润约0.2 万元,年现金流净额约0.8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约8年。具体假设条件如下:单桩利用效率:假设单桩利用效率为8%;服务费收入标准:参考上文各省市服务费收取标准,假设为0.5元/kWh;
 
单桩年均可变成本:假设为服务费的 10%。 
 
单桩利用效率的提升是提高充电桩利润和缩短投资回收期的核心因素。我们基于上述测算过程,对充电桩单桩利用效率和度电服务费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对单桩利润的影响:假设度电服务费保持0.5元/kWh不变,当单桩利用效率从6%提升至10%时,单桩利润则从-0.20万元提升至 0.59 万元;平均单桩效率每提升1%,利润增长0.20万元。 
 
对投资回收期的影响:假设度电服务费保持0.5元/kWh不变,当单桩利用效率从6%提升至10%时,投资回收期从15年下降至5 年,显著小于设备可使用年限(10 年左右)。 
 
柔性充电堆解决单桩功率固化问题,灵活分配充电功率,提升设备利用率。近年来,柔性充电堆被视为是充电桩的一大重要技术升级,根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17年发布的《电动汽车柔性充电堆技术要求》技术标准定义,柔性充电堆是“将电动汽车充电站 全部或部分充电模块集中在一起。
 
通过功率分配单元按电动汽车实际需要,充电功率对充电模块进行动态分配,并可集成站级监控系统,对充电设备、配电设备及辅助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可为多辆电动汽车同时充电的系统”。柔性充电堆核心优势在于:
 
解决充电桩单桩功率固化问题:单个充电桩功率固定,无法满足更高功率车型的充电需求,伴随着快充电池以及车型的升级,无法“向上兼容”;而柔性充电堆是电源集群,可以按需分配充电功率,满足更高功率的充电需求;此外,后续即使电动车快充技术迭代,也可以通过升级充电堆来满足更高功率的充电需求,解决“向上兼容”问题。 
 
灵活分配充电功率,提升设备利用率:柔性充电堆可根据车辆 BMS下发的充电需求,按需分配充电功率,有利于充电设备工作在最佳负载率范围,提升充电桩的设备利用效率。 
 
显著降低投资成本,不需要重复增加后续投资:对投资者来说,柔性充电堆解决“向上兼容”问题,无需担心前期投资建设的充电桩不匹配后续更高功率车型充电需求,无需重复增加后续投资,显著降低投资成本,提升充电桩建设意愿。 
 
我国公共充电桩时间利用效率从2020年的6.7%提升至2021年的12.4%。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2021、2022)的近两年数据对比显示,我国公共充电桩的利用效率正在逐渐提升,主要体现在:
 
1)平均桩数利用率——充电站内提供充电服务的桩数与公用桩总量的比值,由2020年的平均 34.9%到2021年的平均4.6%,增长 19.7pcts;
 
2)平均时间利用率——充电站内所有公用桩的充电工作时长与一天内可提供服务总时长的比值,由2020年的平均6.7%提升至2021年的平均 12.4%,增长5.7pcts。 
 
变化四:海外认证加速,中国充电桩企业出海正当时 
 
海外地区充电桩认证严格,接口标准各不相同。海外对充电桩标准要求严格且各不相同,例如欧盟的CE、美国的FCC等都属于强制认证,获得这些本土化的认证许可是中国充电桩企业实现成功出海的首要壁垒。其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充电桩接口标准也各不相同。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四个充电桩接口标准,分别是中国国标GB/T、CCS1美标 (combo/Type1)、CCS2欧标(combo/Type2)、日本标准CHAdeMO,此外特斯拉有自己单独的充电接口标准。率先获得海外本土化标准认证,以及满足接口标准的中国企业有望获得先发优势。 
 
海外充电桩设备材料单W价值量较高,中国企业有更大盈利空间。根据ICCT报告测算,美国地区直流充电站单桩设备成本因功率大小和充电枪数量而异,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
 
据此测算,在充电枪数量6-20把以上的条件下,50kW/150kW/320kW 的直流充电站单W设备价值量约2.5/0.9/0.6元/Wh,高于前文测算的国内约0.5元/Wh(功率为50kW),中国充电桩设备企业出海有望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 
 
中国充电桩企业海外认证加速,有望获得高量利弹性。2022年以来,国内主要充电桩企业纷纷加速海外标准认证,开拓海外市场。例如,2022年盛弘股份与英国石油集团(BP)达成合作,成为首批进入英国石油中国供应商名单的充电桩厂家。
 
炬华科技面向欧洲和美国市场开发的充电桩产品已经通过CE、ET等标准认证;绿能慧充目前已有部分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2022年已收到小批量来自欧洲市场的订单。 
 
1)量:伴随海外充电桩进入加速建设期,尤其欧美市场充电桩需求缺口巨大,在欧美本土充电桩企业生产成本较高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有望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打开欧美市场,实现充电桩业务的快速发展。
 
2)利:欧美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低,充电桩产品价格较高,中国充电桩企业能够获得较好的利润水平。
 
充电桩迎来加速建设期,放量确定性强。短期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1-2年仍将保持高景气,我们预计2023年中/欧/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分别达到2,049/861/427万辆,同比+52%/+33%/+45%。
 
充电桩刚需属性强,当前车桩比较高,配套缺口较大,叠加各地政府补贴政策的刺激力度加大,有望迎来加速建设期,我们预计2023中/欧/美充电桩市场规模分别达到330亿元/19亿美元/11亿美元,同比+40%/+48%/+106%。 
 
建议把握两条主线:
 
1)直流快充提升ASP+出海加速,充电桩制造企业有望率先迎来盈利爆发。2023年新能源高压快充车型即将迎来大规模量产,直流快充桩替代交流慢充桩趋势显著,带来单桩ASP大幅提升(交流桩0.2-0.5万元,直流桩3万元以上)。
 
此外,中国充电桩企业加速海外认证,有望打开海外市场,获取更大的量利弹性。我们看好充电桩制造厂商受益需求爆发和盈利能力提升,推荐充电桩设备制造公司公牛集团、沃尔核材,建议关注盛弘股份、绿能慧充、道通科技、炬华科技。 
 
2)单桩利用率提升带来充电桩盈利能力提升,当前利用率提升空间较大,看好充电桩运营企业以及“设备+运营”一体化企业。单桩利用效率的提升是提高充电桩利润,和缩短投资回收期的核心因素,据测算,当单桩利用率达到 8%以上(约 2h/天)。
 
充电桩有望开始实现盈利,投资回收期约8年,单桩利用率提升到10%,投资回收期将缩短至5年。2020年/2021年我国公用桩平均利用率分别为6.7%/12.4%,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运营端企业竞争格局集中且清晰,商业模式逐渐成熟,有望受益于单桩利用效率提升带来的盈利提升,看好充电桩运营企业以及“设备+运营”一体化企业。 
 
风险因素 
 
1)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近年来,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对新能源汽车成本带来较大冲击,同时对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需求带来不利影响,新能源汽车未来销量有可能不及预期,充电桩配套建设可能因此放缓。 
 
2)高压快充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高压快充技术需要车型和充电桩的共同配合才能得以发展,当前车型端的高压快充技术仍需要快充电池、功率半导体等核心零部件技术进行匹配,若未来技术发展不及预期,将对快充桩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充电桩补贴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当前,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地区,充电桩政策支持力度较大,若后续政策落地不及时、发生不利变化等,充电桩行业建设速度可能放缓。 
 
4)市场竞争加剧:充电桩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竞争激烈,若未来市场竞争持续加剧,格局恶化,将对充电桩企业盈利能力造成巨大影响。 
 
5)充电桩出海进度不及预期:海外充电桩市场对产品认证、品牌和渠道建设、售后服务等要求较高,国内充电桩企业可能面临海外市场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 
 
管理改善不一定能让企业盈利,但以盈利为导向的经营改善,一定可以让企业盈利。企业只有持续盈利,才能持续发展永续经营。
 
《100%盈利模式控制系统》及《量化授权经营模式控制系统》可有效解决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转型期等各个阶段所面临盈利性的管理问题,帮助您的企业长足发展,蓬勃兴旺。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行天下,以信而致远。我是您的思考源,著名咨询专家,曾服务于世界顶尖咨询公司,现深圳市三人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李桉华老师,三人行管理咨询《100%盈利模式落地专家》,才是您身边真正的盈利模式深层落地专家。正确的选择决定正确的方向,更早的选择决定更早的成功,三人行管理咨询愿与您一同启航圆梦。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6055099号-3

充电桩网 版权所有 © 2016-2018 咨询热线:021-6117 0511  邮箱:sina@heliexpo.cn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充电桩网.本站网络实名:充电桩网-最专业的充电桩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