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广州等大型城市已开始大功率充电的产业化落地,而车企与能源服务商也在有序布局大功率充电网络,但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困难,亟需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创造新技术应用的有利环境。
基于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于3月5日在北京举办了“大功率充电发展机制与技术创新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主持,来自政策与行业、检测与技术以及企业方面的数十名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如今行业内有两个重要共识,其一是,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充电的矛盾可能要远远大于造车的矛盾,解决好充电的问题,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其二是,在充电技术路线选择上,大功率充电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欧洲,这个技术路线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我们国家也有一些探索,需要加快推动大功率充电的技术路线在国内普及。
张永伟还表示,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一直致力于与行业伙伴共同推动大功率充电标准的建立,再不落地和明确,将会严重影响整个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化。
1ONE
标准的紧迫性
![Z53FNRL4{%U7I(H{$1DII]0](http://www.chongdian360.cn/file/upload/202303/08/09034662191.jpg)
大功率充电产业虽然非常热,但发展处在初级阶段。从“车”的角度看,目前只有3%左右的新能源汽车采用了大功率充电;从“桩”角度看,以上海为例,不论250/240kW,仅120kW以上的直流快充枪,也刚刚超过1万个,占比全市16万个枪口的6.58%。
若要迅速在全国形成以高压为主的新型充电网络,还面临一些困难。但是,从长远来讲,大功率充电是不可或缺的。从效率上看,充电要跟加油差不多,就离不开大功率充电。因此,大功率充电产业发展空间大。
我国的大功率充电的研究,早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而且在技术、标准预研上也做得最扎实。2016年3月,我国就开始研究大功率充电,我国的超充示范站,曾引起世界上的轰动。但是,我们花了2年的时间围绕标准去立项,而在此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翻了两番。
因此,大功率充电标准,再不落地和明确,将会严重影响整个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化。
对于标准的制定,与会专家们讨论了国家标准如何和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协同等方面的问题,建议要有超前的统一的国家标准,应该是“国内唯一、国际一致”。另外,大功率充电技术路线要更加安全、更加兼容、更加具有技术的可扩展性。另外,技术路线的选择是着眼于现在,还是着眼于未来整个产业,是一个非常值得考量的话题。
标准出海的问题,也到了需要重视的时候。我国应该输出标准,让“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都用中国标准、中国体系。目前,很多车企出口整车,会把充电桩配送出去,但是没有意识到,也要把标准推出去。在标准推广方面,欧美一些国家已行动起来,有可能后来居上。甚至有与会专家认为,美国可能借助“急速充电”这个技术和标准,实现电动汽车领域的弯道超车。
2TWO
产业化的现状
目前,大功率充电国家标准的制定,已经编制完成。2022年10月份,该国家标准的报批稿,已经报到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形式审查已通过,接下来或将迎来标准发布。
![`CE%TPXBG7RI`NJREQ]7JUK](http://www.chongdian360.cn/file/upload/202303/08/09040797191.jpg)
关于大功率充电桩的适用场景,专家们认为,高速公路、特大城市,乃至机场、火车站、景区等,是重要的应用场景。
欧洲提出大功率充电,就是为了解决跨国之间的高速公路补能问题。中国的高速公路节假日周转量高,经常“一桩难求”,发展大功率充电,十分必要。也有专家建议,高峰时可采用临时的移动式超充设备。
我国的特大城市,譬如北京,很多居民没有固定车位安装充电桩,对公共充电是一种刚需。刚需的情况下,就需要大功率充电。另外,出租车、共享车、大巴车对大功率充电的需求较多。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经开始探索大功率充电的产业化布局。
北京超充站建设大致的工作方向是,适应场景、逐步布局、协同推进。北京更多地希望在公共场站方面合理布局超充,比如高速公路网。另外,北京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中支撑超充的车型不多,因此希望超充、快充和普通充电相结合,逐步来布局,从而协同推进相关的工作。
上海全市共投运充电设施(含私人桩)有65.6万个,车桩比1.5:1,在全国处于相对领先的水平。目前,上海的充电桩布局,从原则上来讲,是政策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发展智能有序的充电。智能有序的充电的要求是,又要管住、又要放开、又要激励,重点是发展智能充电桩。
广州正在打造三级充电网络,即枢纽型大功率充电站和中型快充补能站和分散式目的地充电站三级网络,而且在2022年9月份印发了《广州市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提出到2024年基本建成“一快一慢”的充换电服务体系,计划建设1000个超充站,从而打造“超充之都”。
充电站运营企业特来电也提出了超充的“广州模式”,即政府搭台、行业协会摇旗、企业唱戏,围绕“一快一慢”充换电服务体系,构建打造广州“超充之都”。目前车主对超充站的评价集中在“充电快、不排队、充电顺利”。在布局超充中,充电企业希望以超充这个产品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能聚合平台,未来通过“虚拟电厂”模式接入到地方电力交易平台。
深圳对大功率充电技术非常关注,2022年,深圳市制定了充电设施的专项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设100座示范站。深圳将优先考虑充电站合规的建设程序,让企业先解除政策层面风险,再通过市场筛选机制,挑选出能够长久存在的快充场站,结合企业对于市场充电需求的判断,进行超充站的改造。如何通过新的超充技术带动现有的快充场站质量的升级,是深圳最关注的话题点之一。
3THREE
推进中的问题
特大城市布局大功率充电,有不少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困难就是土地资源紧张,上海已经不太可能用单独供地的方式去解决超充站的问题,而北京则希望充分利用边角地块,形成带有公共充电设施性质的补能站。
专家建议,针对土地紧张的问题,可采用提高现有充电站的使用效率,以及在加油站建设超充站的方式。譬如,中石化设在城市里的加油站,销量越来越小,转型多种能源补给很有必要。大功率充电,速度跟加油一样,是一个重要转型选择。中石化表示,到2025年,要在5000座以上的加油站里建设超充设施,目前已经建设了2000多个站。
城市加油站内建设大功率充电站,会涉及到另一个困难,那就是电力容量的不足,因为超充对电网冲击较大。解决电力增容难问题,可鼓励参与超充站建设的企业建立光储充一体化的项目或者储充一体化的项目。
另外,大功率充电,安全问题永远是在第一线。用好大功率充电的技术,必须要从根本上保证充电安全。首要要做好主动安全,电池端必须要做好主动安全产品的设计等等。其次要做到本质安全,就是电池本身安全的特性要做好。最后,还有重要的被动安全,包括充电设施和充电安全监控,等等。目前,广州推广大功率充电过程中,就有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全市包括超充站在内的充电桩进行安全抽查的做法。
对于大功率充电的发展,智能汽车企业也有新看法。他们认为,目前测算,理想化的政策目标框架下,充电桩的密度要达到加油站的3倍,这对土地、电力资源等形成较大挑战。而所有的汽车充电的核心逻辑其实是“车找桩”,如果汽车具备了高级自动驾驶功能,“车的自动驾驶+桩的自动充电+夜间”这个场景,就可以结构性调整整个充电和用电需求,减少对电网负荷冲击。